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佛经答死后之问:回顾

佛陀对重生问题的一些回答

婆罗浮屠的佛像,背景是太阳。
就像太阳落山后第二天又升起,逐渐让位给黑夜,同样,一个人在离开现在的生命之后,会有来生。 (摄影者 Hartwig HKD)

中央高等藏学研究所,印度北方邦鹿野苑
这篇文章在 thubtenchodron.org 上发布,2008 年得到 Geshe Damdul Namgyal 的许可。它将发表在印度鹿野苑中央西藏高等佛学院期刊《Dhi》和《Dreloma》上印度 Mundgod 的 Drepung Loseling Monastery 的期刊。

题为 ayuspattiyathakaraparipicchasutra1,大致翻译为 经(由 ) 回应关于死后会发生什么的询问 出现在 145b-155a 之间的页面中,藏文噶举经典 sDege 版本的“话语”部分的“Sa”卷中。 在这部经中,有人名叫 南达佳,这个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突然死去,让他所有的亲人和亲人陷入无法弥补的悲伤之中。 在他们的悲伤和绝望中,他们聚集在一起 供品 以他周围的装饰品、食物、衣服等形式 身体,并祝愿他在接下来的旅程中一切顺利。 看着这一切,国王 净饭碗2 充满了问题,急于寻找答案。 就在这时,他看到 与他的追随者一起前往现场。 国王感到很欣慰并寻求 的许可提出这些问题。 在 征得国王的同意后,国王问了几个与来世有关的问题。 这 回答每一个问题,最后通过一组八个日常生活例子来说明整个概念。

在不篡改经文意义的情况下,我只是尝试润色语言并稍微组织一下内容,以使经文更易懂,更容易为现代读者所接受。 经文的背景和底页分别在开头和结尾作了简要的介绍,我把经文的主要内容引出来了。 尽管在完全公正地解释解释时已尽一切努力,但可能出现的任何失误都完全是我的。 欢迎提出改进建议和对修订工作的评论。

问题一:

薄伽梵啊! 一个人从这个世界死后,是否会化为乌有,根本不重生,就像火烧尽,留下灰烬一样?

回应: 不是的。例如,哪里有种子,哪里就会长出新芽。 今生犹如种子,来世如新芽。 因此,在今生灭尽之后,下一世紧接着今生。 此外,就像太阳在落山后的第二天再次升起并逐渐让位给黑夜一样,同样,人在离开现在的生命后会获得下一世。 如果没有杀来世这回事,按理说现在所有的生灵都会灭绝。 既然不是这样,那肯定还有下辈子。 这就像有形的植物和树木因时间的摧残而枯竭后又重新长出来一样。

问题二:

薄伽梵啊! 有情众生从这个世界死去,会不会无所改变地投生到各种轮回? 比如神明会重生为神明吗? 同样地,人是人,畜生是畜生,饿鬼是饿鬼,地狱是地狱?

回应:

不是。 众生因善业和不善业的力量而生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现在的人类可能是由以前的神变成了人类。 现在的动物可能是以前沉迷于不善行为的人类的动物。

问题三:

薄伽梵啊! 神死后能不能转生为人等? 同样地,人、畜生、饿鬼、地狱众生死后,能不能再投生为天等众生呢?

回应: 是的,就是这样。 天人死后,可以投生为人等众生。同样,人、畜生、饿鬼、地狱众生死后,也可以投生为天人等众生。

问题四:

薄伽梵啊! 众生今世圆寂后,来世仍保有与今生相同的家人,如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生生世世与他们同在。无始时。 这是常人的认识。 这是真的?

回应:

  1. 当父母和孩子等彼此出现时,他们是以有形的存在的形式出现的。 并不是一个头脑出现在另一个头脑中。 当色蕴留在此处不再存在时,心如何能与心相伴相现? 已故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连拥有肉身的在世子孙也看不到。 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已经死去,不再拥有肉身的人,怎么可能还像以前那样相伴呢? 即便如此,没有肉身,我们又怎么能看到他们相伴呢?
  2. 这一世,父母、子女,还有无数的亲人,生活在一起,以不同的肉身,相互认识。 他们连自己的心思都看不到,更别提彼此的心思了。 那么,他们死后会如何相见呢? 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如何相见相伴?
  3. 若于无始流转中,有始祖与今孙子相伴,则今一切部族、氏族、族系、类型,多为敌对、安居、属部族,说着彼此听不到或不知道的语言和习俗,一定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 那么,这些祖孙之间的界线,有伴与无伴的界限在哪里呢?

问题五:

薄伽梵啊! 今生富足的人,来世是否也依然富足? 今生穷困的人,来生还会穷困吗? 或者这两种状态是变化的而不是保持不变的?

回应: 现在活着的人中,有的人出生时很富有,后来却变穷了。 还有一些人出生时一贫如洗,后来变得富有。 所以,富与贫无疑是无常的。

例如,在世界上,当 条件 存在温暖和湿气,植物的叶子和枝条茂盛,而在 条件 由于极度寒冷和缺乏水分,它们会变干。 同样,随着 条件 慷慨等等。一个人变得富有,并且随着 条件 由于盗窃和吝啬,一个人变得一贫如洗。 有些人一生都富有,因为他们不断地布施。 然而,由于慷慨行为中断,有时从事而其他时候不从事,或者对自己的慷慨行为感到后悔,一个人可能会在生命的早期或后期变得贫穷。 由于持续的盗窃和吝啬,一个人可能会在好几世中一直贫穷。 然而,有些人在对自己的盗窃和吝啬行为感到后悔之后,或在特定生命的早期或后期变得富有。 布施不致贫乏,吝啬不致富足。 此外,富裕和贫困不一定会在一生中交替出现。

问题六:

薄伽梵啊! 今生骑什么马、象什么,今生用什么饰品、穿什么衣服,今生吃什么、喝什么,来世也得用。 这是常人的认识。 这是真的?

回应:

  1. 不会。 人类死后,会根据他们可能做过的善业或不善业,投生到上三道或下三道。
  2. 有时人们甚至在死后仍穿着熟悉的旧衣服。 如此现象,是因为有无限的、难以想象的、无数的世界体系。 干闼婆3 (吃香味的烈酒)充满空间。 在这些食香者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被称为进入濒死者的思想流4. 为了寻找食物,这些食香者的形体、衣服、饰物、风俗,甚至说话都像死者的样子。
  3. 此外,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食香虫,还有 牦牛”有5 (恶灵), 干闼婆6 (吃香味的烈酒), 皮萨卡斯7 (吃肉的烈酒), 菩提8 (邪灵)等,为了引诱死者的亲友,以凡间法术,了解死者的行为、埋葬地点和生平事迹。 然后他们会对那些会看到他们或梦见他们的亲戚等施法。
  4. 亲属等可能会看到或梦到死者,这是由于长期在一起而留下的潜伏期成熟。 例如,假设一个人梦见了他在世的亲戚、仆人或任何与他分享陪伴和财富的人,或者,就此而言,假设他梦见了他的敌人或任何抢劫他财产的人,即某人他与谁分享了打架或争论的不愉快。 如果他在梦中看到的人也做了同样的梦,那才算是真实的体验。 然而,其他人做不到他的梦想。 那么,如果即使在活着的人当中,我们也没有经历过彼此的梦,那么关于死者的梦又怎么可能是真正的死者呢? 因此,这只是过去延迟被激活的情况。
  5. 还有另一个例子来表示延迟的工作。 假设有一个人,在他生命的前半生,拥有一座城堡,一座房子,一个他留下的城镇,搬到了另一个城镇。 与此同时,他之前的城镇被彻底摧毁和抹杀。 后来,他梦到他过去的城堡、房子和城镇都完好无损,大小和形状都完整得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然而,他在梦中看到的,只是潜伏被激活的情况。 同样,梦见死者或有死者的异象类似于梦见过去的房子。 因为死者的神识已经依其业力投生,不可能再见了。 所以,看到和梦到死者的特征和衣服,是潜伏期成熟的缘故。
  6. 同样,死者手持刀剑等武器的出现或梦见; 穿着衣服、饰物等; 骑乘的坐骑,如大象等,都是由于潜伏期的成熟。 所以,把它看成房子的例子。

问题七:

薄伽梵啊! 留守者如亲属等,少则送酒,献给死者。 他们相信,这些物品将永远不会用尽,供死者享用。 这是常人的认识。 这是真的?

回应:

  1. 你见过、听说过众生,从四大洲的世界体系到第一千大世界体系、第二千大世界体系、第三千大世界体系、无量无边的不可思议的世界体系,一点点地、一直地、或数劫地吃喝? 没有了。
  2. 一个普天帝君,拥有一颗如意宝,那是他在多劫之前累积了无量的功德。 它既不是从天而降,也不是突然出现。 因此,众生不可能吃这么少量的食物和饮料,直到亿万年的尽头而不会精疲力尽,因为没有理由让这些东西永远持续下去。
  3. 即使父母、子女、手足还健在,但相距甚远,无论他们多么想奉献饮食来利益对方,其他人连做梦都做不到,更别说能够了。真正参与其中。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些已经去世并与他们的身体分离的人是否可以分享在世者为他们奉献的食物和饮料? 不,这是不可行的。
  4. 那些已经过世并与他们的身体分离并因此沦为无物质和非物质的精神的人如何能够拥有他们的孩子和亲戚所提供的物质食物和饮料? 那是不可行的。 因为可食用和可咀嚼的东西会对附着在物体上的身体器官所做的努力做出反应 身体. 心灵是否具有这样的身体器官的活动? 身体?

问题八:

薄伽梵啊! 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今生所有用的东西如食物、车、衣服、饰品等供养死者的行为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呢?

回应:

对于尚未体验到他/她可能所做的任何行为的成熟业果的死者,例如通过投生到存在界,任何以回向善业的形式给予他/她的帮助都相当于积聚功德,不为恶业所染污,将引领他/她往生,甚至涅槃。 如果死者已经投生​​,任何以善行的形式给予他/她的帮助,相当于积累福德,使他/她能够找到财富,获得好收成,扩大所欲的财产,并受到尊重和尊重来自所有其他人的奉献。 死者并不是永远不会重生,而是永远留在死亡国度9 使用那些食物、饮料、车辆、衣服和装饰品。

问题九:

薄伽梵啊! 凡众生与亲人所言密语等,临终时所具之形相,皆会说出示于亲人,故其在世亲人死后应闻所见。 这是常人的认识。 这是真的?

回应:

  1. 说话是依靠嘴巴和舌头的物理器官进行的 身体. 由于死者已经离开 身体 身后,一个无形的存在怎么会说话呢? 当听说死者拥有 身体,就是它已经重生的时候。 为此,它需要父母。 因此,没有常年死亡王国这样的东西。
  2. 凡间众生所说的死者的遗迹和证据,都是一种叫做“无处不在”的食香者的杰作。 就像一场强烈的风暴瞬间吞没了广阔的地面和水面,同样地,也有食香者被称为 维卡纳, 恶灵 (yakshas) 属于 'Willing-to-Utter' 类, 和恶灵 (菩提)称为“全搜索”(帕拉辛塔) 谁立即弥漫在意识中10 模仿死者的行为举止和说话方式,通过展示这些技能来欺骗普通众生。

此时,提婆达多11 和摩诃南 萨迦 氏族,他们都在那里,表达了他们对什么的怀疑 说到死后发生的事情。 为了测试 提婆达多声称自己是无所不知的,通过他能看到这一切,提婆达多砍下每棵树和灌木的树枝并焚烧。 然后,他将骨灰放入不同的袋子中,并在每个袋子中做上标记,这样他自己就不会混淆哪个袋子里装的是哪棵树的骨灰。 然后他把他们带到 并问他灰烬来自哪棵树。 这 正确地回答了他的每一个问题,没有一个错误。

同样,释迦族摩诃南周游大城 卡皮拉12 并从每个家庭收集一把大米。 他将大米分别放入不同的袋子中,并在每个袋子上做上标记,以免自己混淆它们。 他带来了一大袋米袋 并问他每袋米来自哪个家庭。 这 正确地回答了他的每一个问题,没有一个错误。

所有聚集在那里的人,包括 Devadatta 和 Mahanama,都完全惊叹于 的无所不知,并相信他所说的关于死后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提婆达多与摩诃南分别自发赞颂 .

问题十:

薄伽梵啊! 众生造无量罪恶业,必受其恶果,何以得乐生?

回应:

  1. 若诸众生,造无量罪恶业,真心信法。 因果报应 及其果报,诚心忏悔自己的过错,那些不善业便会清净。 临终时,若忏悔过去的恶业,对诸佛菩萨生起真诚的敬仰, 避难 在他们心中,不善业将被净化。 他们甚至可以在更高的领域中重生。 不要以为没有下辈子。 不要认为出生是造物主或自己的心血来潮,或没有原因。 不要执着于世俗的快乐或轮回的任何方面。
  2. 当一个人从这一世转生到下一世时,不是永久的东西延续到下一世,也不是一切都停止了,变成了无。 不是没有任何因,也不是无因而生,也不是造物主所造。 相反,重生的发生是由于因缘和 条件 以痛苦的情绪和由它们引起的行为的形式出现。

问题十一:

薄伽梵啊! 众生死而复生,既无恒传,亦非万物断绝,亦非无因,亦非造物主所为,而投生来世。发生。 这一切都很难理解。 这有支持的例子吗?

回应:

有八个支持示例13 为了这。

  1. 学生从老师讲课中学习的例子;
  2. 一盏灯被另一盏灯点亮的例子;
  3. 镜中反射的例子;
  4. 邮票上出现的浮雕印象和设计的例子;
  5. 放大镜产生的火的例子;
  6. 种子发芽的例子;
  7. 提到酸味的东西就流口水的例子,和
  8. 回声的例子。

通过这些例子,人们可能会有所了解。

它是这样的:

  1. 老师代表今生; 学生代表来生; 讲课代表在受孕时意识进入精子和卵子的结合。
  2. 前一盏灯代表今生; 新灯代表来生; 新灯点亮后旧灯还在,说明没有永久传输。 旧灯点新灯,说明新灯不是无缘无故的。
  3. 镜中倒影的例子,说明来生的产生是因为今生的存在。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任何现象转移,但接下来的生命却得到了保证。
  4. 印章或印章表示根据一个人一生所积累的任何行为,一个人将获得来世。
  5. 放大镜表示人死后可能投生到与现在不同的境界。
  6. 种子长成芽表明一个人不只是解体和不复存在。
  7. 提到酸味的东西而流口水,表示一个人因自己先前的行为而重生。
  8. 回声表明一个人将在何时重生 条件 已经成熟,没有障碍。 它也表明下一世既不与今世合一也不分离。
  1. 何况今生已经完全崩坏,来生也不是来生的。 因为,它既不会中断也不会完全停止。
  2. 一个人不会带着任何完整的永久实体迁移到下一个。
  3. 一个人不依赖今生就不会投生到下一个世界。
  4. 一个人不会因为希望如此而出生在这一世。
  5. 一个人不会因为依赖造物主而祈祷出生在更高的领域而在此生中出生。
  6. 一个人不是因为“愿我生在上界或下界,无论我想在哪里”的愿望而出生的。
  7. 一个人不是因为“愿我不依任何因缘、无任何因缘而出生”的愿望而出生。
  8. 这里并没有断言,当五蕴分解时,死后什么也没有留下。
  9. 并没有断言一个人死后继续停留在所谓的死亡王国中,就好像没有重生一样。
  10. 没有断言一个人带着与今生的意识完全无关的意识来下一世。
  11. 没有断言今世和来世的蕴是同时存在的。
  12. 没有断言跛脚的人会再生跛脚,白如白。
  13. 没有断言神会重生为神,人会重生为人。
  14. 它并没有断言,一个善的行为会促使一个人堕入不幸的出生,而一个不善的行为会导致一个幸运的出生。
  15. 多个意识并不是从一个意识中产生的。
  16. 没有善业也不能投生为神,没有恶业也不能投生恶道。
  17. 一个人的出生并不是造物主的杰作。

如果你问为什么不是这样,原因如下:

  1. 以学生从老师的开示中学习为例,人们可能会误解有情投生到下一世,而其先前的意识不必停止。 为了防止这种解释,提出了种子的例子。 这是因为如果种子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生长,那么阿特曼14-指数在他们的断言中是正确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只有在种子变成与以前不同的东西之后,芽才会长出来。
  2. 从灯的例子中,当一盏灯被另一盏灯点亮时,两盏灯都在场,人们可能会误解为在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中,同样的蕴存在。 为了防止这种解释,提出了 echo 的实例。 这是因为回声不会在没有人发出声音的情况下产生,也不会与声音同时发生。 因此,不进行相同的聚合。
  3. 从镜子中有相似元素的反射的例子,人们可能会误解一个跛脚的人会再生跛脚。 为了防止这种解释,提出了放大镜产生火的例子。 这是因为放大镜产生的火与放大镜不同。
  4. 从压印邮票的例子,人们可能会误解神死后重生为神,人死后为人。 为了防止这种解释,提出了学生从老师的讲座中学习的例子。 这是因为代表今生的老师和代表来生的学生是不一样的。 老师不是学生,学生也不是老师。
  5. 从放大镜的例子,人们可能会误解善业会导致恶道的投生,而恶业会导致善道的投生。 为了防止这种解释,提出了一盏灯被另一盏灯点亮的例子。 这是因为光产生光,而不是任何不和谐和不同的东西。 同样地,只有善业才能投生到吉祥道,不善业才能投生到恶道。
  6. 从种子的例子中,人们可能会误解为一个单一的意识可以产生许多意识。 为了防止这种解释,提出了压印邮票的例子。 这是因为无论邮票的设计如何,它都会在粘土上留下相同的设计,而不是另一个。
  7. 以酸味为例,人们可能会误解,即使一个人没有做善事,经历过神的人总是会再生为神,而经历过不幸的人总是会投生到恶道。即使没有犯下不善的行为,也会成为不幸的境界。 为了防止这种解释,提出了镜像的例子。 这是因为镜子准确地反映了图像。 同样地,将善业和不善业与不相关的果报相关联是站不住脚和矛盾的。
  8. 从回声的例子来看,除非有人发出声音,否则不会听到回声,人们可能会误解为除非造物主希望,否则不会诞生任何生物。 为了防止这种解释,提出了酸味的例子。 这是因为只有有过喝过或吃过酸味的人,才会一提到酸味就流口水。 同样,只有早先沉溺于烦恼情绪及其引起的行为的人才会受制于条件,其他人则不会。

伟大的国王啊! 让我们知道,众生如是生、死、转生、变化。

以此告诫,经文结束。 据说这部经是在早期流传教义时翻译的,并没有在标准化过程中进行编辑和润色。


  1. 该经文的参考文献信息是:tshe 'pho ba ji ltar 'gyur ba zhus pa'i mdo; ayuspattiyathakaraparipicchasutra; Tohoku 目录号 308(用于 sDege 编辑):MDO,SA 145b4 -155a1; 北京目录号 974(用于北京修订):MDO SNA TSHOGS,SHU 155b1-164b8。 在 bka'-'gyur (MDO, LA 223b7-237b3) 的拉萨版本中,标题为:'chi 'pho ba ji ltar 'gyur ba zhus pa'i mdo  

  2. 瞿昙 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国王  

  3. 它们有两种。 其一为欲界天乐,喉音悦耳,闻香而持。 另一个指的是欲界的中层众生,他们也以气味为生。 这里,参考的是后一种类型  

  4. 这只是指这种精神的一种,而不是真正进入他人心相续体的人。  

  5. 这类神灵有时与位于须弥山北面的四方天王之一俱伯的眷属联系在一起,或者指以供奉神明的食物维生的神灵。  

  6. 同上脚注 3  

  7. 这是指一类以肉食为生的饿鬼。 在某些用法中,这类精神代表鬼魂。  

  8. 这有几种用法。 根据某些来源,它通常被泛指十八种鬼魂中的任何一种。 更具体地说,这种类型代表饥饿的精神中的一个阶级,他们构成了外表并篡夺了其他生命的生命力。  

  9. 这只是假设地指向这样一个王国,表明实际上没有这样的王国。  

  10. 这仅表明他们有意制服死者并掌握他们的言谈举止以欺骗他们在世的亲人。  

  11. 他是该组织的堂兄弟之一 因各种恶作剧而臭名昭著。  

  12. 净饭王王国, 的父亲。 几乎整个王国的民众,大约在那个时候,都属于释迦族。  

  13. 这些不是能够单独反映完整重生过程的替代示例。 他们作为一个集合来共同捕获过程。  

  14. 早期非佛教哲学流派的追随者所假定的独立、永久和整体的“自我”。  

客座作者:格西丹杜南杰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