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友好,PDF和电子邮件

佛教徒有野心吗?

佛教徒有野心吗?

年轻人穿着黑色 T 恤,上面写着“雄心勃勃”。
野心,就像欲望一样,可以有两个方面,取决于动机和追求的目标。 (摄影者 蒂卡·格雷戈里)

当人们刚开始修行时,他们经常问:“佛教说 执着 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态度。 如果我减少我的 执着,我的野心会怎样? 我会无精打采并且缺乏做任何事情的动力吗? 我的职业生涯会怎样?” 同样,他们想知道:“当我们在佛法中心组织佛法活动和志愿者工作时,志向扮演什么角色? 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努力是否是积极的?”

这些都是很好的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区分建设性的野心和破坏性的野心。 野心,就像欲望一样,可以有两个方面,取决于动机和追求的目标。 消极野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动机追求世俗的成功和世俗的快乐。 正志以三种佛法动机中的一种来寻求有益的目标:将来有一个好的轮回,从轮回的困难中解脱出来,为了最有效地利益众生而获得圆满的证悟。

说到真正修行的第一个障碍——gehechtheid 只为今生的幸福—— 谈到对物质财富、金钱、名誉、赞美、认可和感官享乐(如食物、音乐和性)的渴望或野心。 由于我们强烈渴望拥有我们认为这些东西会带来的快乐,我们经常伤害、操纵或欺骗他人以获得它们。 即使我们在没有直接虐待他人的情况下为这些事情而努力,我们的思想仍然被锁在狭隘的状态中,从没有能力给我们带来持久幸福的外部人和事物中寻求幸福。 因此,我们本可以用来培养无偏见的爱、慈悲和智慧的时间被转移到了寻找那些长期无法满足我们的事物上。 为了带来持久的幸福,我们首先需要减少这种野心,首先要看到它的缺点——这些行为会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造成问题,也会在我们的心流中留下负面的业力印记——其次,要认识到世俗的野心所追求的东西缺乏给我们带来长久幸福的能力。 有许多有钱有名的人很痛苦,受情绪问题和酗酒的折磨。

当我们逐渐减少世俗的野心时,我们的心灵空间就会打开,以慈悲和智慧行事。 这是积极的野心。 慈悲——希望众生远离痛苦——可以成为行动的强大动力。 它可以代替 愤怒 以前,当我们看到社会不公正时,这会激励我们,并激励我们采取行动帮助他人。 同样,建设性的雄心充满了善巧的智慧,可以仔细思考我们行动的长期和短期影响。 简而言之,通过不断的修行,我们对世俗享乐的自私野心的能量转化为修行佛法和利益他人的能量。

例如,假设 Sam 非常重视自己的声誉。 他希望人们对他好,对别人说他好,不是因为他真的关心人,而是因为他希望人们给他东西,为他做事,把他介绍给有名有势的人。 有了这种动机,他可能会撒谎,掩盖自己的缺点,假装拥有他没有的品质,或者拥有实际上是虚假的联系。 或者,他甚至可能会做一些看似不错的事情,比如对某人说甜言蜜语,但他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他的私心。

如果他停下来思考:“这样的态度和行为的结果是什么? 实现我的雄心壮志真的会给我带来幸福吗?” 山姆会意识到,事实上,他正在通过他的欺骗和操纵给自己和他人制造更多的问题。 虽然一开始他也许能骗人,但最终他会自暴自弃,人们会发现他的卑鄙动机,对他失去信心。 即使他成功地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并且最初感觉很好,这些东西也不会让他完全满意,并且会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 此外,他还在制造负面 因果报应,这是在未来的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这样一想,他的世俗野心就会消退,现在就有了清晰思考的空间。 回想自己与众生的相互依存,山姆就会明白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是分不开的。 身边的人都惨了,他怎么可能开心? 如果他忽略了自己,他怎么能给别人带来幸福呢? 然后,他可以以这种新的、更现实的关心和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动机参与各种项目。

当我们抛开世俗的野心时,我们可以以新的动力对待我们的工作和事业。 怀着世俗的野心,我们抓住自己的薪水和我们想用它购买的一切,关心我们在工作场所的声誉和获得我们所寻求的晋升。 当我们认识到,即使我们得到了那些东西,它们也不会让我们永远快乐,也不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终极意义,那么我们就可以放松了。 然而,这种放松不是懒惰,因为现在我们的头脑中有更多无私和无私的空间 深远的态度 这激发了我们的工作。 例如,早上上班前,我们可以想,“我想为我的客户和同事提供服务。 我工作的目的是让这些人受益,并以友善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 想象一下,即使只有一个人——我们——尽可能地以这种意图行事,我们的工作环境会有多么不同! 我们也可以想:“无论今天发生什么——即使我受到批评或压力很大——我都会用它来了解我的心和修行佛法。” 然后,如果工作中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我们可以观察自己的心,并尝试用佛法对治烦恼情绪,例如 愤怒. 如果我们无法当场让心平静下来,当我们回家时,我们可以回顾发生的事情并应用佛法解毒剂,在这个例子中,通过做一种冥想来产生耐心。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看到,放弃世俗的野心实际上会让我们更善良、更放松,从而在工作中更有效率。 奇怪的是,这些品质自然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声誉甚至晋升,尽管我们可能不会直接寻求它们!

有时,如果我们不小心,我们的世俗野心就会卷入佛法项目。 例如,我们可能会执着于成为我们眼中重要的人 精神导师 嫉妒或与其他弟子争夺老师的注意力。 我们可能会在我们的佛法中心寻求强大的力量,这样事情就会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而我们也会因中心的成就而受到赞扬。 我们可能想要拥有许多昂贵而美丽的 佛像、佛法书籍和灵性导师的照片,以便我们向佛教朋友展示它们。 我们可能想要拥有成为一名优秀禅修者的名声,或者是一个接受过多次灌顶并进行过多次闭关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我们周围的物体和人都是佛教徒,但我们的动机却不是。 同样是世俗的野心,只是现在更致命,因为它专注于法物。 很容易陷入这个陷阱。 我们认为,仅仅因为我们在佛法团体中工作,去教法,或者拥有佛法,我们就在修行佛法。 情况不一定如此。 为了今生的幸福而寻求名誉、财产等的动机污染了我们的行为。只有反复观察我们的动机,我们才能辨别它是世俗的还是佛法的。 通常,我们发现我们的动机是复杂的:我们确实关心佛法并希望服务他人,但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努力得到关注和赞赏,并获得一些认可或回报。 找到这种混合的动机是正常的,因为我们还不是证悟的存在。 如果我们发现一种混合的动机或被世俗关注所污染的动机,那么我们需要像前面解释的那样思考它的缺点,并刻意产生三种佛法动机之一。

我们修行的目的不是让我们看起来像在修法,而是在实际修行。 修行意味着改变我们的心。 这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脑海中。 雕像、书籍、佛法中心等等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它们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的工具; 它们不是实践本身。 因此,要沿着这条道路前进,我们必须不断地了解我们的内在思想和感受,并检查它们是否与世俗的野心和欲望有关,这些野心和欲望本质上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和狭隘的。 如果他们这样做了,我们可以将它们转化为积极的野心和对更高尚目标的渴望,例如他人的幸福,从轮回中解脱出来,以及对一个人的完全启蒙。 . 随着我们逐渐这样做,对自己和他人的好处将是显而易见的。

图丹却准法师

尊者 Chodron 强调佛陀教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特别擅长以西方人容易理解和实践的方式来解释它们。 她以其热情、幽默和清晰的教学而闻名。 她于 1977 年在印度达兰萨拉被嘉杰林仁波切出家为尼姑,并于 1986 年在台湾接受了比丘尼(圆满)戒。 阅读她的完整简历.

有关此主题的更多信息